MeloGuo, life
Back

何为深度工作

深度工作,即有规律、有计划地在一段时间内,无干扰的高度集中注意力的去完成工作。

为何深度工作

首先,深度工作的前提是这样一个假设:

因为互联网信息的碎片化,深度工作能力日益稀少,而几乎同时,其在社会经济中的价值也日益提升。因此,能够培养这项技能,并将其内化为工作、生活之核心的人,将会取得成功。

**如何定义成功?**在我看来,可以达到自己的定下目标即为成功。和此书作者卡尔·纽波特相似,我的职业也是一名程序员。但和其大学教师的身份不同,我是在大二时半路出家,开始学习编程,并未受过全面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所以在没打好基础的情况下进入职场,我也立即发现了自身的短板,并且一直在想方设法去弥补。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总是会被新框架、新方法、新工具所吸引。只能了解这些新技术表面的浮层,并不能沉下心来了解其原理和思想。所以我在各种新技术中疲于奔命,但自身技艺却未见成长。

所以在自身职业成长方面,我急需深度工作来夯实本科教育缺失的计算机基础。在这个赢家通吃的社会环境中,赢家需要有两大核心能力,即:

  1. 迅速掌握复杂工具的能力;
  2. 在工作质量和速度方面都达到精英层次的能力;

于职业成长的角度看,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提升我的技能,增加竞争力,获得更多的报酬,但从心理、哲学角度讲也有其积极的意义。在心理学家契克森米哈赖的经验抽样法研究中揭示: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工作其实比休闲时光更容易带来享受,因为工作类似于心流活动,有其内在目标、反馈规则和挑战,所有这些都鼓励个人积极参与到工作中,专注其中,全身心投入到工作里。休闲时光则组织松散,需要很大的努力才能创造出值得享受的事情。

哲学角度认为,深度工作的成果让我们脱离现代社会的虚无主义从而找寻到丧失的意义感与神圣感。

如何深度工作

深度工作的实现不是凭空想就可以实现的,在书中作者提出4个准则来帮助我们更好的实现深度工作。我结合自身情况,一一分析了各个准则的实践条件和方法。

一. 工作要深入

选定你的工作哲学

在书中作者提出4中工作哲学,分别是:

对于上班族来说,这4种工作哲学只有后两种可以进行选择。而新闻记者哲学的难度又太大,所以我这种尚未建立自信的职场新人来说必然是无法自如的掌握,那么节奏主义哲学就成了我必须的选择。

节奏主义哲学认为轻松启动深度工作的最好方法就是将其转化成一种简单的常规习惯。例如使用视觉辅助工具,借助看板、日历来养成习惯,或者设定一个启动时间,每天在这个时间开始深度工作。书中举例忙碌的博士研究生布莱恩·查普尔,他定下规则,每天早晨5点半起床工作,一直工作到七点半,做早餐,然后去上班。这样的节奏是他每天能够完成4~5页的学术论文,可以说十分高产了。

而我的工作时间安排正好让我可以学习这样的方法,因为每天10点出门我就可以按时到达公司。所以如果7:00起床,那么7:30 - 9:30便是我的深度工作时间,9:30后keep运动一下、吃早餐、洗漱一下、出门上班,是个完美的时间安排。但是如果因为前一晚加班太晚早上起不来那就另说了。

习惯化

要想使深度工作的效果最大化,就需要养成像重要思想家一样严格内化的习惯。但没有哪一种习惯是绝对正确的,其是否合适应取决于个人,同时也取决于从事的项目类型。但是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可以参考:

要有大手笔

这一步我简单的理解为:“花点能让自己心疼的钱去创造一个觉得不好好工作就很亏的环境!”书中的例子有住豪华酒店、在航班上工作,甚至还有专门建个房子隐居的......掂量下我的钱包这都不是心疼的事,是直接截肢了!去星巴克喝杯咖啡、去图书馆排个队等座位就足够心疼让我好好工作了。

像经商一样执行

原则一:将关注点放到极端重要的事情上

你想做的事情越多,完成的事情反而越少。

在深度工作中,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能够带来实实在在的职业收益,也可以带来更稳定的热情。我罗列了一下我近期的职业目标,精通JS技术栈、每周一篇Tech文章、每月一篇Medium文章的翻译。后两个是很具体的目标,而第一个的概念过于模糊和宽泛了,还需要具体拆分。例如学习的内容:包括网络付费课程、实体出版的技术书籍、网络付费文章,然后是实践的内容:自己的项目、练习代码、刷题。大体分为这六项,然后再将这六项具体拆分。

原则二:抓住引领性指标 引领性指标就是在通往最终目标或者阶段性目标的过程中,不断检测你当前完成程度的指标。有点像正式版之前的测试版软件,给予及时反馈,可以及时作出调整。对个人而言,最及时的引领性指标就是深度工作的时间。但我认为这又太过于及时,应该在此之外寻找以天、周、月为时间跨度的指标,来综合帮助反馈。

原则三:准备一个醒目的计分板 在上一个原则中我们提出了引领性指标,而追踪引领性指标的好方法便是准备一个计分板。在工具的选择上我决定使用Gitlab的看板工具来进行编程项目、学习进度、读书进度的监测,使用滴答清单作为清单管理和番茄钟计时。

原则四:定期问责 每周回顾自己的计分板,庆贺表现好的一周,理清是什么导致了表现糟糕的一周。同时相应的进行进度和计划的调整,以达到做好的状态。所以在当下每日工作记录的基础上,我觉得开始进行周记录来进行总结回顾。

图安逸

这段我的个人理解就是不要时刻都保持一个紧张状态,而是要适当的闲暇给予我们灵感。在实施这项时,我更倾向于进行亲近大自然的休闲。例如逛公园、运动等,而不是类似打游戏、看电影这样依旧坐着不动的活动。毕竟平时工作学习就是坐着,要是娱乐时还是坐着未免太宅了。

二. 拥抱无聊

面对无聊时,例如排队、等电梯、等上菜、等公交,我们会很自然的掏出手机来刷刷刷,度过这段无聊的时光。但这样的行为会减损大脑的专注能力,使用令人分心的网络工具这件事本身,并不能减损你大脑的专注能力。实际上减损这种能力的行为是,稍有无聊或遭遇一点点认知上的挑战,就从低刺激、高价值的活动转向高刺激、低价值的活动,这使得你的大脑不能容忍没有新奇性的东西。

所以在无聊时抗拒刷手机的诱惑是一种有效的心智训练,这种抗拒分心的训练和努力专注的训练相结合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否则一边努力专注,过后便随性分心,增强专注度的努力可能就会白费。当然,这样的训练需要时间,不可一蹴而就。训练必须坚持两个目标:高强度提高你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和克服分心的欲望。

比起分心许久后决定专注起来,更应该做的是专注许久后分心一下。即应该偶尔的分心,而不是偶尔的专注。例如:预先计划好使用网络的时间,在这些时间外完全避免使用网络。每天晚上睡前我都会刷B站,但是现在我要把刷B站这件事集中在每周六的晚上拿出一小时去做。

罗斯福式工作,设定一个目标=》估时=》在估时的80%的时间内完成它。一周一次。然后逐渐训练,增加频率。在这一点上我体会最深的是每天在公司赶项目进度时,为了能到点完成项目,按时回家。我都会严格执行计划用尽力气提高效率完成工作。

冥想,这个冥想不是指打坐的那种放空大脑的冥想,而是集中一个主题然后去进行思考。例如我现在上下班都是走路,这段时间我一般用来听英语听力,也可以用来进行冥想。在准备出发之前选定好一个主题,然后进行深入思考。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件定义明确的专业难题上。比如思考设计模式的实现就是很好的主题。

三. 远离社交媒体

社交媒体本质来说就是工具,可以用来消遣娱乐也可以用来帮助工作。所以在工具的选择上需要参考此方法:

工具选择的手艺人方法:明确在你的职业和个人生活中决定成功与幸福的核心因素。只有一种工具对这些因素的实际益处大于实际害处时才选择这种工具。

明确个人职业和私人生活中主要的高层次目标,然后用工具选择的手艺人方法来判断是否删除或者停止使用某个软件30天,然后问自己:

  1. 如果我一直在使用这种服务,过去30天会变得更好吗?
  2. 人们是否关心我有没有在用这种服务?

不要用网络来做无目的的消遣,而是有目标、有计划地组织闲暇时光。我的闲暇时光基本用来打2k、看视频、看书、运动和社交。而且在实际情况中,最容易被消耗的时光是早上起床之后的赖床。躺在床上刷刷即刻、微博一会时间久过去了,所以要认真对待在床上的时间。

四. 摒弃浮浅

每天一天的每一分钟都要做好计划。规划精细到每一天的每一个小时。日程计划的核心目的不是限制,而是强调谋划周到。增加外在要求(综合内在驱动和外在要求)。这样你就不至于陷入无所事事的无聊中,也就减少了抗拒诱惑的机会,通过一种外在的力量解决了浮浅事物的矛盾。在这中,我使用的工具依然是滴答清单,通过他的日历功能来为我每天进行的事物周到的谋划,同时会辅以一些笔记、纸张来突出强调任务的细节。

总结

整本书带给我行动上的改变如下:

具体效果如何呢?还未知,就让时间+行动来证明,一年后回来回来验证。

著作权声明

本文作者 郭梓梁,首次发布于 MeloGuo Blog,转载请保留以上链接


GitHub · guoziliang199606@gmail.com · 微信
CC BY-NC 4.0 © Melo Guo.RSS